行业动态

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动态-行业动态

2022年污染防治攻坚迈上新台阶,治理深度、好转速度、转型程度都有新突破

日期:2023-02-15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3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2022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以科技为支撑,统筹共治,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为实现美丽中国梦筑牢根基。

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攻坚为人民谋福利

“夜空中繁星闪烁,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迹线,这叫‘星轨’。”在2022年9月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手持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星轨图,“要拍出这样的照片,一定要空气质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

照片背后,是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的底气,更是中国污染防治攻坚的非凡成就。

2022年,“深入”成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词。自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以来,力度之强、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绿色成为发展的厚重底色。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唯有“深入”,才能够加快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入”,意味着污染防治攻坚触及的问题层次更深。

过去一年,生态环境部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谋划了八大标志性战役,《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的发布,将保卫蓝天的重点聚焦三大攻坚战,实现大气污染易发重点区域、时段全覆盖。

《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则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落到实处,指导各地切实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流域生态系统安全。

“深入”,也意味着污染防治攻坚触及的问题领域更广。

2022年,新《噪声法》正式施行,商场高音喇叭、广场舞、装修扰民有法可依;《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出台,部分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的新污染物被纳入环评范围,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得到保障。

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部门瞄准制约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改善的新难点和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痛点,深入攻坚,努力啃下生态环境保护的“硬骨头”。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多措并举提高治理效能

黄岗梁铁矿区两家企业7个采区全部位于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内,黄岗矿业公司Ⅱ1区露天采场生态修复不到位……通过卫星、无人机照片,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违规占用国家森林公园、破坏生态的问题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面前无所遁形。

这仅仅是科技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缩影。科技手段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具有支撑引领作用,为用好科技这个利器,生态环境部积极搭建“五基”协同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

过去一年,3颗生态环境卫星接连升空,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首次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的业务化监测能力;无人机、走航车等监测手段成为常态;碳监测、生态质量监测、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取得阶段性成效,全方位有力支撑污染防治攻坚。

同样支撑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的还有无数科研人员。过去一年,生态环境部调动多方资源投入污染防治攻坚战一线,开展科技帮扶,在重点区域流域组织开展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深入地方“把脉问诊”,“开方抓药”。

在此基础上,“百城千县”计划深入推进,驻点工作组围绕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深入地方调研,向长江沿线53个城市派驻专家团队,从水生态评估与修复、重点水域水质改善、面源污染防治、智慧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

科技是治污的手段,要提高治污的效力,离不开法律的支撑。

一年来,344.66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

此外,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先行先试,浙江省出台《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小快灵”立法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制定《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聚焦磷石膏污染精准防治,为依法治污提供经验和借鉴。

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三大方针的指引下,污染防治攻坚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不断提升。

统筹共治,区域协同,污染防治开辟新境界

1只、3只、6只……越来越多的“微笑天使”江豚在长江现身,与江豚数量同步提升的是长江水环境质量。2022年,长江流域Ⅰ—Ⅲ类水的水质比例已经达到98%,干流水质继续保持在Ⅱ类以上。

长江水质的变化,既得益于“三水共治”的统筹治理,又离不开长江沿岸各区域的相互配合。这两点,也是生态环境部门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手段。

一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始终聚焦核心生态问题,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城镇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与此同时,积极构建区域协同推进重大战略生态保护的格局,推进区域协同共治。

从联合有关部门扎实推进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指导协调有关省份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到推动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推动粤港澳三地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合作机制,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日益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力日益壮大。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发布,则将污染防治攻坚推向了协同共治的新阶段。方案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推动建立多层面、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模式,推动污染防治攻坚迈上新台阶。

在多方的共同协作之下,2022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深度、生态环境状况好转速度、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程度都有新变化和新突破。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新的起点,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应有贡献。